其他
聚焦“千禧后”艺术创作:数码时代给当代艺术带来了哪些影响?
本季佳士得香港秋拍将首度聚焦“千禧后”这一概念,通过特别策划的主题拍卖集中呈献一批当红艺术家创作于2000年后的代表作品。千禧年之后,人类社会逐渐进入科技腾飞的时代,从iPhone到社交媒体,从3D打印到元宇宙……形形色色的数码产品和应用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随之而来的高端影像处理、信息储存及资讯获取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认知模式。
那么,生活在如此时代语境下的当代艺术家们,他们对色彩光谱的触觉、对图像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对所处环境的感知,是否也被彻底“重启”了呢?和他们的前辈相比,他们的作品又有着哪些标志性的特色?
在“千禧后”主题拍卖中,我们看到,来自中西方的当代艺术家们透过破格创新拟的创作手法,用艺术作品来回应时代变化,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数码科技和计算机发展所带来的深层次影响。
中国艺术家黄宇兴的《万疆》则回归中国传统,以现实主义技法“工笔重彩”为基础,巧妙地运合霓虹色彩来重构一幅当代人眼中的“山水”巨制。
艾佛莉·辛雅(Avery Singer)在作品《伟大缪斯》(The Great Muses) 中运用单色和立体派构图,并挪用西方艺术史上的前卫作品,配以电脑三维程序布局来抹去其感性笔触。
另一位美国90后艺术家露西· 布尔(Lucy Bull)则透过复杂的色彩层次,在《无题(凤凰)》(Untitled (Phoenix))一作中,用模拟海市蜃楼的画面邀请观者摆脱科技带来的感官刺激,回归精神国度里寻找愉悦。
罗伯特· 纳瓦 (Robert Nava)的《夜煞》(Night Fury), 则通过刻意稚嫩且随性的画风,彻底打破了当今科技三维算法和绘画的完美。
而在埃德加 · 普兰斯 (Edgar Plans) 的作品《一愿景,一人生,活出精彩》(One Vision, One Life, Live Your life) 中,忙碌的动物英雄们仿佛影射那些沉浸于虚拟世界维度的众生们。
延伸阅读
版权所有 © 2022佳士得